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個性與群性

最近在Jesse J. Prinz教授出版的書Beyond Human Nature,讀到這個主題。簡要整理如下:

  個人主義 Individualism 集體主義 collectivism
  我 I 我們 We
社會現象 個人成就,個人信用;不沾光,不蒙羞 少數人成就,全家族或全團體每個人都沾光;相反的,眾人蒙羞
  自治,不依附或依賴其他人 相互依存,對他人有強烈責任意識
  個人空間,不希望別人干預其私生活 行為嚴格規範,每個人扮演特定的社會角色。禮儀、服裝、姿勢、面容都有要求
  容忍差異,認同多樣 服從是必須,謙虛是美德
  隨它去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血濃於水
突出的釘子被鐵錘
     
分佈區域 歐洲、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有此傾向 亞洲、中東、中南美、撒哈拉周邊非洲有此傾向
     
個人特質 富有國家以及非富有國家之中的富人有此傾向  
  教育程度高者有此傾向 教會學校強調集體
  多元環境有此傾向,如城市 單一環境有此傾向,如鄉村
  自力更生之專業人士有此傾向 集體共同謀生者有此傾向,如農耕
     
思考認知 分析論思考方式 整體論思考方式
  注意環境周遭最顯眼的部份 注意環境周遭各人事物的相互關係
  人事物以特徵分類 人事物以關係分類
  專注目標 易受環境周遭風吹草動
  專注邏輯正確 自認為結論不正確就是不正確
  抵觸的雙方擇一 辯證法:這樣對,那樣也沒錯

當然如同神性的光譜分佈般,這也是有光譜分佈的其中一項個人特質,並非每個人都那麼絕對。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中間還有很多種可能存在,集體主義區域內,由於西方教育的緣故,也有部份行為會向個人主義那端靠近。

一般說來富裕者,移動力較佳,也有機會受高等教育,可以看到世界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現象,現代網路科技也有助於資訊傳播。看到世界各地這麼多人,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也過的不錯時,就可以體會到不見得要依照某種集體框架下才能生存,容易傾向為個人主義。個人主義者,也多尊重別人的生活空間與生存方式,沒有特意被諮詢的情況下,不會主動推銷任何意見。

據個人觀察,集體主義底層那90%的人就有著不一樣的行為。別人沒問,也特別喜歡替人出意見。就如同作家Nassim Nicholas Taleb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的著作The Bed of Procrustes普洛克拉斯提之床,裏面有句警語寫的一樣:

It seems that it is the most unsuccessful people who give the most advice, particularly for writing and financial matters.

越是沒成就的人,越喜歡指導別人,尤其是在寫作與金錢兩方面。工作越沒成就的人,越熱心幫別人介紹工作,該做什麼工作,該如何工作。與男朋友或丈夫感情有嫌隙者,越積極指導別的女性要如何花她男朋友或丈夫的金錢。越沒成就整天牢騷的長輩,越愛講當年勇,打著吃的鹽巴多,走過的橋多之旗號,教訓晚輩人生要如何規劃。健康狀況不佳者,特別愛推銷保健食品與養生之道。沒有存款者,指導別人如何理財,要買什麼商品才會賺。也有不少人不但告訴大家人生在世該如何活,要信什麼才會快樂,連身後的去處也預知的幫你安排好了。

我個人成長於集體主義的年代與環境,不過後來受西方教育,工作的緣故,移動力也佳,見過各種出類拔萃的專業人士。深深體會蘿蔔青菜各有所好,多多偏向個人主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